English

文化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1998-11-20 来源:光明日报 王体正 我有话说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其主要内容来说,同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一贯倡导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一致的。

文化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精神文明相对于物质文明而言。只有经济、政治、文化协调发展,只有两个文明都搞好,才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党的十五大把精神文明提到与经济、政治并列的文化的范畴,把文化建设纳入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大局,并把文化建设作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进一步明确,精神文明不仅仅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手段,而且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的;也不仅仅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资源,而且是评价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这一崭新的科学论断是对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理论的继承、丰富和发展。

文化建设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文化建设既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又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任何社会都是一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的统一体。这个统一体的三个方面相互渗透,相辅相成,互相作用。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和根本保证,文化则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反过来又给予经济和政治以很大的影响。世界各国的现代化,无不以一定的文化为背景。没有一个国家的现代化是只注重经济而忽视文化的,只不过文化建设的性质和方向不同罢了。资本主义文化与资本主义的经济制度、政治制度相适应。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政治制度则要求有与之相适应的社会主义文化。

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的统一,构成我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我们的现代化是“富强、民主、文明”三位一体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物质上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精神文化贫乏也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还要有更广泛更充分的民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实现这一目标,要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指导,靠全国各族人民的同心协力、团结一致、脚踏实地、埋头苦干,靠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去奋斗。这就要求我们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必须把思想文化建设放在重要的位置,帮助人们树立起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树立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否则,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就难以保证社会主义方向,就会失去理想和目标,就缺乏智力支持和精神动力,就形成不了良好的舆论环境。

第二,文化建设既是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又是推动社会前进的重要力量。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的不断发展,对文化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文化为之服务并给予指导。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这一基本经济制度,要求发展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这是因为,科学文化知识作为一种潜在的生产力,它被运用于生产过程以后,通过革新生产工具,扩大劳动对象,提高劳动者的生产技术和管理水平等途径,可以转化为直接的、现实的生产力。理想、信念能激发人们的劳动热情和积极性,从而使精神力量转化为巨大的物质力量。道德、纪律可以调整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从而为物质文明建设创造安定团结的社会环境。优秀的精神产品可以净化人们的灵魂,鼓舞人们的斗志,从而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总之,一个民族和国家的文化的吸引力和影响力,不仅对于这个民族和国家的发展,乃至对这个民族和国家在国际上的地位和影响力都是至关重要的。尤其是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知识经济初见端倪的今天,作为智力的文化力,对于物质文明建设的智力支持作用显得尤为重要。在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的条件下,作为精神动力的文化力,对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能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在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要面前,作为精神产品生产能力的文化力,对于形成良好的社会环境和精神氛围具有重要意义。

社会的进步,从根本上说,体现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人的自然生存,靠的是物质的力量,人的社会生存,靠的是文化武装。生产力的发展,物质财富的增长、物质需求的满足,不能代替人的精神文化的需要,不能反映社会的全面进步。只有大力搞好经济建设,不断加强文化建设,才能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要,提高人们的科学文化和思想道德素质,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文化建设对于提高国民素质和人才培养质量,对于促进物质文明建设并保证其方向,对于建立适应现代化生产的新型生产关系和维护社会安定团结,对于推进政治体制改革起着巨大的作用。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